close

  現代人都在追求身心健康,為了促進身體健康,大家知道需要健身;同樣,為了促進心理健康,其實也需要健心。正所謂,健身還需健心,健康才有保證。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促進全面發展、建功立業、適應社會的基礎,健康的心態是健康重要的內容、人生幸福的保證。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科學培育,一輩子不斷地優化;心理健康需要終生的精心維護與促進。這裡的健心是指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
  全民健心就是通過各種途徑來優化全民的心理素質、促進全民的心理健康。全民健心工程是指以優化全民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為直接目的,以面向全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優化社會心理環境、全面提供社會心理支持與心理衛生服務、全民積极參与為途徑的實踐活動。其發展性目標是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在促進其他素質優化的同時,自我預防心理問題;其防治性目標是維護並恢復心理健康。全民健心工程的特點是面向全體居民,服務人生全程、依靠全民參與。
  一、全民健心的意義
  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事關國民素質的提升、居民的全面健康、社會心態的優化、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是一項利民益社會的奠基工程。
  (一)全民健心有利於國民心理素質的提升
  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取決於國民的素質,心理素質不僅是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其他素質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個心理素質良好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中華民族要想實現中國夢,必需依靠全體國民良好的素質做保證,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實現個人夢與中國夢提供心理正能量。
  這裡的心理素質是指在遺傳基礎上,在教育與環境影響下,經過主體實踐訓練所具有的性格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其中的心理能力不僅包括認知能力,而且包括心理適應能力與內在發展動力。心理素質不僅為其他素質發展提供基礎與動力源泉,而且制約著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影響其行為的社會適應。
  全民健心工程首先是以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為目標,將幫助全民努力培育自尊、自信、自強、自律、樂群、合群、善良、樂觀、開朗、堅強、理性、平和、勤勞、勇敢、樂業、敬業、積極、上進、認真、負責等良好的性格品質,進而促進人格的健全和道德品質的提升;在心理能力訓練方面不僅要開發人們的智力潛能,促進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而且要強化人們的自我認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應變能力、競爭協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心態調適能力、行為自控能力,促進人們的順利社會化;還要激發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促進主體的主動發展。
  通過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優化心理素質,並且促進其他素質發展與心理健康。
  因此,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將不僅能優化國民個體的心理素質,而且將促進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主動提升。
  (二)全民健心有利於人們的全面健康
  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作了新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心有利於促進人們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狀況受制於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包括現實環境的優劣、自身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社會心理支持與心理衛生服務的有無等等。由於現實環境不會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可能盡如人意;心理素質的培育不可一蹴而就,任何人在任何階段都可能面臨自身發展與適應的難題與問題。由於長期忽視心理素質的培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導致人們的心理素質發展嚴重滯後,心理保健意識與心理保健能力嚴重缺乏,加上應有的社會心理支持與心理衛生服務不足,以致心理問題難以完全避免,並且呈現出日益嚴峻化趨勢。
  據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提供的數據,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5成,就診率更低。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約占中國疾病總負擔的20%,預計到2020年,這個比率將上升至1/4。然而,目前衛生預算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5%,其中對精神衛生服務的投入更是僅占衛生預算的2.35%。全國至少有5600萬各類精神障礙患者尚未接受過任何有關的醫療服務,即使是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每4人中也僅有1人接受過正規的精神科醫療服務[1]。
  在我國,公眾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超過26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職業人群中,超過50%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焦慮癥狀。然而90%的抑鬱症患者都意識不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鬱症[2]。中度的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患者更多,還有大量的居民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即使心理健康的人也難以完全免除情緒困擾與偶爾過大的心理壓力,因心理因素而自殺的事件或殺人、傷人的案例層出不窮。
  如今人類已經過傳染病時代、軀體疾病時代,進入了心理疾病時代。有關專家預言:從現在到二十一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象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精神疾病已成為我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在21世紀,我國各類精神衛生問題將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總負擔預測值中精神衛生問題仍將排名第一”[3]。
  正所謂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各行各業各有其壓力,每個人從新生兒到臨終都有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都需要心理的支持與服務。雖然只有少數人存在心理康復的需要,但是多數人將面臨心理適應的難題,每個人都有心理髮展的欲求。因此,人人需要育心、護心,並且個個希望樂心。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心理需要層次的提升,人們對心理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渴望在心理矛盾、處於逆境、遭遇挫折、受到委屈、處於心理應激狀態時能夠及時獲得心理幫助,得到理解、鼓勵、支持、開導、啟發、肯定、安慰、勸告、同情、傾訴等社會心理支持。希望有話有處說、說話有人聽、憂愁有人排、煩惱有人解、壓力有法緩、心態有人測、障礙有人除、心病有人醫,需要建構完善的心理衛生服務以實現心理問題的積極預防和矯治。
  心理問題的預防、矯治都需要主體的自覺實踐,這就需要面向全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人們樹立心理保健意識,掌握心理衛生知識,具備心理保健能力,學會心理調適,在積極自助的同時,也能夠主動尋求心理幫助。
  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將通過及時的心理衛生干預給有心理問題的人雪中送炭,矯治心理障礙;幫助心理處於亞健康的人及時獲得社會心理支持以恢復心理健康;即使心理健康人也可以錦上添花,促進心理素質進一步優化。
  因此,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將有助於各類人群心理健康狀態的促進。
  健心有利於促進人們身體健康
  
  人們比較註意預防病從“口”入,卻容易忽視病由,“心”生或病由“情”生。現代醫學通過從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的綜合研究發現,心身疾病日益增多,已經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等。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功能性障礙,則被稱為心身障礙,例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等。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心身疾病可能發生在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骨骼肌肉系統以及惡性腫瘤、皮膚病、耳鼻喉等身體的各個方面。
  可見,心理因素在許多軀體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礙的發生與惡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心身疾病的發生與病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康的心理緊密相關。
  因此,軀體疾病的預防與矯治都除了健身與藥物治療外,還需要健心與必要的心理干預,需要通過健心以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心身健康,通過必要的心理干預恢復身體健康。
   健心有利於促進人們社會適應
  
  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們頭腦中的主觀反映,社會變化必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們的心理。我國現代社會已經呈現出一系列變化特點或趨勢,例如經濟市場化與國際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選擇自由化、管理法制化、信息膨脹化、傳播快捷化、知識更新頻繁化、生活節奏快速化、科技影響深遠化、競爭激烈化、協作緊密化、人際關係複雜化、貧富差距擴大化、人口老齡化、宏觀生態環境惡劣化。這些社會現實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人們的心理髮展、潛能開發與自我實現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多的機遇;另一方面,也使人們心理適應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給人們的心理健康構成了嚴峻的挑戰與威脅。要想興利除弊,需要全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維護心理健康,積極適應社會變化,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要想具備現實社會對人們心理素質的客觀要求,必需加強心理素質教育與自我培育,有意識地加強心理修養以優化性格品質;註重承受挫折、適應變化、管理情緒、調適壓力、控制行為等心理能力的訓練以促進心理的社會化;激發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以促進對社會的主動適應。
  健心有利於促進人們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主要指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保持良好的心態,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自覺遵循的一定規律、規則、規範,具備應有的核心價值觀等。
  道德健康要求嚴於律己、自尊自愛,對他人謙讓友愛,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父母孝敬,對物愛惜節儉等等。這些既是道德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良好性格品質的應有體現。良好的性格品質與心理能力是道德健康的基礎。現實社會中,良好心理素質的缺失是道德不健康甚至違法亂紀的根源之一。例如,缺少自尊自愛的人容易放任自流,缺乏他人意識的人容易損人利己,缺乏理性平和心態的人容易偏激衝動,缺乏積極進取心的人容易自暴自棄,缺乏自律意識與自控能力的人容易越軌違規。
  道德健康不僅需要道德教育,也需要心理教育,正所謂育人先育心,現代德育需要從“心”開始,排除盲目逆反、對抗、偏執、固執等心理障礙,激發內在需要與動機,才能促進道德教育入耳入心,變“要我”為“我要”,實現道德要求以及應有的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化。通過良好性格品質的培育、心理能力的培養,促進心理優化,進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增進道德健康。
  (三)全民健心有益於社會心態的優化
  社會心態產生於社會個體心理,又以整體的形態存在,進而影響著每個社會成員的社會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影響著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大局。良好的社會心態,是促進個人、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心理基礎,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心態是改革發展的“風向標”、文化建設的“晴雨表”、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個體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影響著社會心態的優劣,社會心態的好壞又反作用於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當前我國的社會心理狀態存在許多不理想的因素,令人擔憂。例如自卑、自負、偏激、浮躁、消極、悲觀、失衡、妒忌、怨恨、苦惱、困惑、焦慮、抑鬱、懷疑、恐懼、不安、無助、空虛、冷漠等消極心態較為普遍。一些社會公眾表現出極端化、情緒化、畸形化的思維方式和心態模式。社會群體性不滿情緒在一定範圍內存在,有的人經常處於負性情緒之中,有的煩躁時會持續很久、生氣時怒不可遏、發火時不顧一切,卻意識不到不當情緒對自己的健康、事業、幸福的消極影響,許多人既不會自我調適,也不主動求助,任其惡化。這樣容易在某些外在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引發不當行為甚至群體性事件,在情緒失控狀態下,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小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刑事案件。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進一步擴展,需要標準大幅度提高;社會不信任感擴大並固化,群際衝突與社會矛盾增加;底層認同及弱勢群體認同比較普遍;民意極端化,常常表現出一邊倒的聲音和行為;一些不利於個人健康與社會和諧的負向情緒基調不容樂觀,社會情緒的耐受性和控制點降低,社會事件的引爆點降低。大量自殺、自殘現象以及凶殺、暴力、群體事件的存在,大多數與當事人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素質低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內在關係,有的成為社會事件的導火索或催發劑。
  這些現象與我國相應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與心理疏導機制缺失有一定的關係,它使得社會個體生活壓力、心理壓力難以獲得所需的社會心理支持,難以及時得到緩解。個體心理失衡,負性情緒彌散加劇著社會心態失衡現象。同時,由於社會心理衛生服務體系的不完善,致使心理障礙難以及時發現,或得不到科學及時的干預,以致心理壓力因得不到緩解而帶來嚴重情緒困擾,輕度的心理問題演化為重度的心理障礙甚至惡化為精神疾病。
  不良的社會心態不僅制約著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破壞人際關係、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阻礙著個體的順利社會化,而且也容易引發不良行為和群體性事件,加大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威脅著社會心態的和諧、安定和可持續發展。
  要想遏制當前社會心態不良,社會心理問題嚴峻化的趨勢,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實現社會的和諧,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需要在開展全民健身的同時,也迫切需要實施全民健心工程,在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也需要註重心態建設,通過全民健心工程在實現心理文明的同時,也為其他五個文明建設提供所需的心理素質與健康心態。實現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提出的要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加強社會心態建設,一方面需要面向全民加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為全民及時提供所需的社會心理支持;努力優化社會心理環境,儘量減少劣性刺激,最大限度地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對心理高危人群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服務,以預防惡化;提高心理障礙患者的及時就診率和康復率。另一方面,面向全體居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建構並完善面向各類心理求助者的心理服務機構,以滿足人們心理髮展、心理適應與心理康復的需要。將心理與行為問題預防在發生之前,解決於發展過程之中。從而通過個體心理素質的優化,心理健康的維護促進社會心態的優化,為社會的長治久安奠定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礎。
  (四)全民健心工程有益於社會治理現代化
  心理影響行為,心態制約狀態,人的心理素質水平與心理健康狀況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人的行為表現。因為人的行為除了受制於外部的影響外,還受著內在的認知、情緒、意志的共同制約。現代社會治理需要以人為中心,從單純的行為管理向心理深化,需要從“心”開始,深入於“心”,以心導行,由自律向他律轉化,避免單純的強力控制或疲於事後應付。
  現代社會管理面臨老辦法不靈,蠻辦法不行的挑戰,容易陷入管理者辛苦,被管理者痛苦的尷尬局面。其原因之一,是由於絕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素質訓練,以致不少人的心理素質適應不了現實社會對人們心理素質的客觀要求,表現為心理承受力差、自我調適能力弱,內在應有的需要、動機缺失。這一心理現象很容易引發嚴重的心理障礙與不良行為甚至群體事件,威脅社會的安定,制約改革的進行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有可能成為改革攻堅的障礙與陷阱。在我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之時,尤其需要人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康的心態,具備應有的心理承受力與心態調適能力,為改革攻堅提供心理資源與精神正能量,為此,迫切需要實施全民健心工程。
  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將促使社會管理者優化管理理念與思路,與時俱進,積極改善各種管理措施與方法,註重心理關懷,瞭解人的心理需要,滿足合理需求,學會心理疏導,提升心理工作能力。這樣,一方面提高社會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促進社會管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大量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有效化解矛盾,減少社會管理的行政成本和心理傷害;而且將更有效地促進家庭、單位、社區、社會的安定、和諧、文明及可持續發展。因此,實施全民健心工程是新時期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創新的必要舉措,對於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具有獨特的功能。
  可見,全民健心不僅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促進全面健康,而且有益於社會心態的優化、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是一項利民益社會的奠基工程。實施全民健心工程已經不再是現代人的奢侈品、也不應作為裝飾品,已經成為每個人終身的必需品。
  二、希望湖南率先實施全民健心工程
  以敢為人先為特點的湖南人在健心領域也應該領先一步,有關決策者應該高瞻遠矚,順應時代潮流,在全國率先實施全民健心工程,以優化全省人們的心理素質,促進全省人們的心理健康,提升全省人們的幸福指數,也藉此促進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為改革攻堅提供所需的正能量,為全國樹立榜樣。
  (一)充分調動人們健心的積極性
  全民健心工程的實施必需依靠全民的積极參与。
  主動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閱讀、聽講座、體驗、感悟、學習等活動強化健心意識與能力。
  結合日常生活育心護心。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休閑、健身、交往等活動中有意識地培育心理素質、維護心理健康。
  積極自助並及時求助。有意識地自我營造積極心態、自我預防不良心態,努力調適情緒困擾與心理壓力,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註意人際心理的互助。相互尊重、理解、包容、鼓勵、欣賞、感恩、悅納、同情、關心、愛護以及合理的開導、提醒乃至善意的批評等。
  (二)儘量優化社會心理環境
  註重以人為本與心理疏導,將人文關懷深入於“心”,落實於人們心理需要的合理滿足,將心理疏導與教育及管理、服務等活動有機結合。
  通過改善民生以減輕人們的生存壓力,加速民主化進程,豐富精神生活,提供先進文化、註重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揚優抑劣。
  將人們合理的心理需要的滿足納入社會管理與服務的目標體系,將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指數納入各級政府的考核指標。
  在重大決策出台前,對有關對象的心理反應及行為傾向進行預測與預警,納入風險評估,做好心理輔導,減少心理的傷害。
  優化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方式與方法,優化生活環境,優化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行為,儘量減少人為的心理傷害。
  (三)面向全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普及,同時儘快普及向全社會,面向全民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人們樹立育心、護心、樂心意識,增強心理的自我保健與自我優化的能力。
  指導人們培育心理素質,努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增強心理應變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壓力管理能力、行為自控能力,激發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
  幫助人們學會自我營造良好心態,懂得奮鬥求樂、化有為樂、化苦為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能夠自我預防、自我識別心理問題,學會自我調適,在必要時主動求助。
  (四)提供必要的社會心理支持
  開展人際心理互助。心理互助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心理方面的相互幫助,體現在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鼓勵、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悅納、相互共情、相互信任、相互感恩、相互提醒、相互開導、相互傾聽、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等。
  形成心理幫助機制。各級幹部要學會做群眾的知心朋友與心理顧問,社區需要組建心理志願者隊伍,使人們心中的不快有處宣泄、苦惱有人傾聽、憂愁有人排解、困惑有人解釋、壓力有人緩解、委屈有人理解、困境有人幫助、心理矛盾時有人參謀、行為衝動時有人提醒,從而形成廣泛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
  建構心理支持機制。社會將心理幫助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形成助心為榮、助心為樂的氛圍,將心理幫助方法的指導納入學校教育、職工培訓、公務員考核、技能提升繼續教育的內容,將心理關懷作為爭先創優的評價指標。
  (五)完善心理衛生服務網絡
  重視精神疾病專科醫院的建設,充分發揮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作用,以提高精神障礙患者的就診率與康復率。
  需要將心理衛生工作前移,建立各級心理服務中心(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社會工作者。
  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扶植有關的公益組織及熱心人士,大量培養心理服務人才者,充分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
  為將這一惠民工程落到實處,具體建議為:
  
  1、湖南省成立全民健心工程研究與指導中心。
  2、建議將5月25日作為湖南全民健心日。
  參考文獻
  [1]新京報2009年01月05日
  [2]光明網《光明日報》2012-04-08
  [3]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布倫特蘭博士在1999年中國/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高層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0,14(1):6
  文/肖漢仕(作者系中國全民健心網首席專家、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  (原標題:獻策湖南:期盼率先實施全民健心工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vudhtehb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